“退役”后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shù)據(jù),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托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并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
在成功完成月面軟著陸后,嫦娥三號目前已進入科學探測階段。利用著陸器上地形地貌相機傳回的圖像,科研人員制作完成了首張著陸區(qū)全景照片。
據(jù)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副主任鄒永廖介紹,嫦娥三號著陸器和巡視器上都各自攜帶了4臺儀器,主要為了完成三大科學任務。一是對地形地貌和地質(zhì)構造的探測和研究,二是對月球的物質(zhì)成分以及一
昨天晚上九點二十分,在太空飛行了九天的嫦娥三號飛船,再次成功變軌,從100公里×100公里的環(huán)月圓軌道,降低到近月點15公里、遠月點100公里的橢圓軌道。這也是嫦娥三號預定的月面著陸準備軌道。
科技日報電,北京時間12月2日凌晨,嫦娥三號探測器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的托舉下升空,并準確進入地月轉(zhuǎn)移軌道。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這意味著該集團一院火箭控制系統(tǒng)研制團隊所用的復合制導方案通過
世人矚目的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計劃于12月2日凌晨發(fā)射,將實施我國首次月球軟著陸和月面巡視勘察任務,這也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復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本次任務有哪些主要看點?
在臨近發(fā)射之際,新華網(wǎng)專訪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吳偉仁介紹說,“嫦娥三號”發(fā)射任務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是近月制動、變軌、軟著陸和兩器分離,其中軟著陸即“落月”是最重要的考驗。另外,中國探月工程的下一步計劃是從月球采樣返回,將在2020年以前實現(xiàn)月球無人采樣返回。
我國在北京時間12月2日凌晨2點17分,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太空,嫦娥三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承擔中國探月工程二期關鍵任務的嫦娥三號探月飛行器,今年將突破月球軟著陸、月面巡視勘察、月面生存等關鍵技術,實現(xiàn)國人首次對地外天體的直接探測。
“即將在今年下半年執(zhí)行的嫦娥三號發(fā)射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二期‘落’月的‘最重要的角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探月衛(wèi)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委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要突破的技術很多,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難點就是解決月夜生存的問題?!?/p>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了解到,到2020年我國將具備全面的宇宙空間探索能力,屆時我國在軌航天器數(shù)量將超過200顆。
歐陽自遠:2030年前,我國火星探測工程計劃開展三個階段的探測:全球遙感探測、軟著陸與巡視探測以及自動采樣返回。
歐陽自遠:2030年前,我國火星探測工程計劃開展三個階段的探測:全球遙感探測、軟著陸與巡視探測以及自動采樣返回。
我國將于明年發(fā)射“嫦娥三號”衛(wèi)星對月球進行軟著陸探測,目前衛(wèi)星正在按計劃準備。
記者在珠海航展拜訪了“嫦娥”家族,不但看見了嫦娥二號,而且還看見她的兩個妹妹——嫦娥三號、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