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芯片的戰(zhàn)場上硝煙再起!憑借近乎壟斷的地位在L2市場上“橫著走”了多年的Mobileye,正在磨刀霍霍地殺向全自動駕駛(L4)的市場。、
11月13日,英偉達興高采烈地宣布自家的低功耗自動駕駛芯片Xavier通過了車規(guī)認證,正準備過“不是忙著接訂單,就是在接訂單的路上”的“辛苦日子”呢;不過,沒過幾天,在11月18日,EE Time刊載了一篇詳解Mobileye的“改革開放”計劃的報道,這篇報道很快就火了。
早在上個月,Mobileye創(chuàng)始人Amnon Shashua便通過彭博社的一篇報道向外界透露,從下一款芯片EyeQ5開始,Mobileye的商業(yè)模式將由封閉轉(zhuǎn)為開放;而這次,在EE Time的采訪中,Amnon Shashua不僅重申了將通過EyeQ5打造開放平臺的計劃,而且還爆料,Mobileye正計劃將觸角延伸至雷達和激光雷達。
在EE Time的報道中,Amnon Shashua還“大言不慚”地說:“Mobileye 很特別,因為我們是唯一一家推行‘開放’戰(zhàn)略,為一級供應(yīng)商和汽車廠商預(yù)留合作空間的公司。”全然不顧英偉達早就推行了開放戰(zhàn)略、中國自動駕駛初創(chuàng)公司地平線也從一開始就實施開放式商業(yè)模式的事實。
但無論如何,這次“改革開放”,對那些采用了Mobileye的自動駕駛芯片、卻又長期苦于“算法改不了”的汽車制造商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利。如果不出意外,廣大汽車制造商們將敲鑼打鼓歡迎Mobleye的“改革開放”。
而英偉達又是如何看待Mobileye的“改革開放”的?筆者接觸到的一位英偉達的工作人員的回答是:對Mobileye的產(chǎn)品不了解,不便回答。我唯一能告訴你的就是 ,我們的Xavier是唯一過了ISO26262 ASIL-D認證的自動駕駛芯片。
由于Mobileye還要跨界做激光雷達和雷達,因此,Velodyne等激光雷達廠商及無數(shù)的雷達廠商或?qū)⑻芍袠尅?/p>
可以說,憑借超過70%的市場占有率,Mobileye在整個自動駕駛?cè)ο肀M了尊寵,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哪怕只要稍微“一跺腳”,就能讓整個自動駕駛產(chǎn)業(yè)“抖三抖”。
壹
長期以來,“軟硬一體化”都是Mobileye在自動駕駛?cè)Π采砹⒚?ldquo;精神支柱”。在該公司幾乎所有的PR中,“軟硬一體化”都是其最引以為自豪的亮點——一方面,算法與芯片的協(xié)同,可以降低功耗、提高能效,另一方面,算法與芯片打包銷售,讓客戶(OEM)特別“省心”。
倘若OEM都能安安分分地享受Mobileye“為了你好”的大包大攬式服務(wù),那Mobileye也就可以過幾年”歲月靜好“的滋潤日子。不過,很不幸,Mobileye遇上了一個”不知好歹“的特斯拉。
據(jù)一位前特斯拉Autopilot團隊骨干工程師透露,如特斯拉之前在用Mobileye的芯片EyeQ3做測試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算法不能改、無法實現(xiàn)快速迭代。“軟硬一體化的ASIC方案將算法直接封裝在芯片上,雖然給客戶帶來了使用上的便捷,但也犧牲了芯片的靈活性。”
特斯拉后來改用英偉達的芯片,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將芯片和算法剝離,采用可編程的芯片。(2016年5月發(fā)生在佛羅里達的特斯拉自動駕駛車禍,只是雙方分手的導(dǎo)火索,并非根本原因。)
基于同樣的原因,國內(nèi)某帶有濃厚的“特斯拉基因”的造車新勢力,在用Mobileye的芯片試做過樣車后,最終還是決定改用英偉達的Xavier。
這是一個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Mobileye這種軟硬一體化方案是一把雙刃劍:在對AI投入力度不大或轉(zhuǎn)型較晚的傳統(tǒng)車企那里,這種方案很受歡迎,因為用戶不用為算法操心,能節(jié)省不少成本;但在有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希望能夠快速迭代的造車新勢力這里,由于算法不能改,就會遇到“你拖了我的后腿”的問題。
當然,對Mobileye的“算法不能改”表示不滿的,并不止特斯拉這樣的“互聯(lián)網(wǎng)造車公司”。幾乎所有的傳統(tǒng)汽車制造商都用了Mobileye的芯片,而大眾、寶馬、通用、奧迪等都有自己的算法團隊,對自動駕駛技術(shù)有著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并不愿意完全照搬別人的技術(shù)。
最簡單的例子是,由于對安全及成本的底線不同,以及對各傳感器技術(shù)路線的理解不同,各家OEM對傳感器方案的偏好并不一致。而Mobileye提供的標準算法,并不足以使這些個性化的傳感器方案的效果最佳地發(fā)揮出來。
以Mobileye截止目前最暢銷的產(chǎn)品EyeQ3為例,其算法是以車輛將單目攝像頭(并且只有一顆)作為唯一傳感器為假設(shè)前提的。但從特斯拉Autopilot 1.0時期的事故看,一顆單目攝像頭(即使再配一顆毫米波雷達)遠遠無法給OEM提供足夠的安全感,事實上,大部分L2級的自動駕駛車輛中都會加上毫米波雷達,并且,攝像頭的數(shù)量也不止一個。
不過,讓OEM十分困惑的是,對我額外增加的那些傳感器,Mobileye“欽定”的算法究竟支持不支持?
對OEM來說,Mobileye提供的方案就是一個神秘的Black Box,里面裝的究竟是什么東西、在應(yīng)對哪些問題時可能“不給力”,他們一無所知。從人性的角度看,即便是明知別人的技術(shù)比自己強很多,但只要存在“不透明”,OEM的不信任感就無法徹底消除。
況且,算法能不能改,不僅是個技術(shù)問題、安全問題,而且,還是一場Mobileye與OEM們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
作為自動駕駛技術(shù)的領(lǐng)跑者,Mobileye顯然希望將技術(shù)和數(shù)據(jù)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而算法與芯片“捆綁銷售”及“算法不能改”改,顯然對Mobileye最有利——如果所有客戶都用同一套算法,無疑更有助于算法迭代。但這樣的話,OEM可就慘了。
通用福特沃爾沃等頭部汽車制造商,都在自動駕駛方面有極強的進取心,他們都希望命運能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只扮演Mobileye的“數(shù)據(jù)采集工人”。只有算法自主,OEM才有望擺脫Mobileye的控制權(quán)。這種情形下,與Mobileye的封閉模式相比,英偉達的開放道路(允許客戶自己寫算法)就對OEM更有強的吸引力了。
此前,低功耗及符合車規(guī)要求,是Mobileye產(chǎn)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隨著英偉達的Xavier將功耗降低至30W,并通過了ISO26262 ASIL-D認證,Mobileye的優(yōu)勢便被沖淡。
Mobileye如果再不正視OEM的訴求,將面臨市場份額進一步被英偉達蠶食的困境。
貳
也許,對Mobileye這種ASIC芯片廠商來說,更好的做法是,兩條路線同時走:對那些能力有限或“算法自主”的意識不強的OEM,提供“芯片+算法”的軟硬一體化方案;對那些自己有算法能力的OEM,只提供芯片,算法讓后者自己去做。
中國自動駕駛初創(chuàng)公司地平線從一開始就在朝著這個方向走——在技術(shù)上采用軟硬一體化方案,但在商業(yè)模式上卻是開放的,客戶可以自己開發(fā)算法。
地平線戰(zhàn)略副總裁李星宇此前曾說:“我們既然要為合作伙伴賦能,那處理器一定得充分開放。有些客戶自己對AI算法已經(jīng)有了深刻了解,他們也不愿意拋棄自己在算法方面的積累,那我們就開放全棧的工具鏈,允許客戶將自己的算法移植到我們的芯片上去。我們還可以將已經(jīng)做得比較成熟的算法打包成模型庫,客戶可自由調(diào)用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開發(fā)。”
李星宇認為,“開放是絕對的趨勢,至于具體到每個玩家,會開放到怎樣的程度,則需要各家廠商根據(jù)自己的情況來安排了。”
Mobileye顯然也早已經(jīng)意識到了這個趨勢。
早在2016年5月17日,Mobileye和意法半導(dǎo)體共同宣布正在聯(lián)合開發(fā)EyeQ5時的新聞通稿中,就提到了EyeQ5將會被打造成開放平臺,采用“芯片+算法”與“芯片only”兩種銷售方式,即允許客戶按照自己的實際需要來寫算法。不過,這一細節(jié)在當時并未引多少關(guān)注。
Shashua在后來才說,開放原本封閉的 SoC 需要花費大量資源,而此前 Mobileye 根本沒有這份精力,直到2017年8月,當英特爾對Mobileye的收購?fù)瓿?、并向Mobileye派駐了200名專門負責打造EyeQ5開放架構(gòu)的工程師后,EyeQ5的開放才告別了“紙上談兵”的階段。
2018年1月初的CES上,Mobileye創(chuàng)始人Amnon Shashua重申了一下這項幾乎已經(jīng)被遺忘的計劃:Mobileye將為EyeQ5的用戶提供基于機器學習的SDK(soft development kit,軟件開發(fā)套件),允許后者在此基礎(chǔ)上寫自己的算法/編程。不過,這段話在當時并未引起太多關(guān)注,隨后,很快就被淡忘了。
直到最近彭博社和EE Time對Amnon Shashua的專訪之后,EyeQ5對用戶開放權(quán)限的計劃才廣為人知。(按照原先的計劃,Mobileye最新款產(chǎn)品EyeQ5的工程樣品將于今年年底問世。因此,Mobileye最近密集對外發(fā)聲,可能是在為EyeQ5接下來的商業(yè)化做預(yù)熱。)
對其他的自動芯片廠商來說,EyeQ5的開放,首先意味著行業(y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一家包攬全部的時代已經(jīng)結(jié)束。而對OEM來說,EyeQ5的開放意味著他們有了很多的選擇權(quán)。
按說,對EyeQ5的開放,OEM應(yīng)該“敲鑼打鼓歡迎”才是,但一位供職于某國際頂級OEM自動駕駛部門的技術(shù)人員卻做出了如下回應(yīng):
“從長遠來看,開放是必然的。問題在于,對具體到每一個玩家,什么時候開放、開放什么,都要做一番考量。通常來說,如果某個玩家能夠一直引領(lǐng)創(chuàng)新,他完全沒有動力去開放,那是浪費時間,因為他還可以做的更好,也不用擔心,這塊蛋糕會被人搶去了。
“通常,封閉,是實力和自信的表現(xiàn),因為蛋糕主要由自己定義,最終的蛋糕可以比現(xiàn)在看得到的大得多。蘋果在各個領(lǐng)域均是如此,Google 在無人駕駛方面也是如此。當?shù)案獾男螤畲蟾哦?,或者自己已?jīng)沒有足夠的信心往上攀登了,對外開放就像是‘筑巢引鳳’,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占領(lǐng)行業(yè)的話語權(quán)。
“從這個角度來說,Mobileye選擇將EyeQ5開放,意味著它的后勁差不多了,盡管還想繼續(xù)引領(lǐng)創(chuàng)新,但已經(jīng)自感氣力不足了。Mobileye 已經(jīng)把自己放在了一個與其他芯片廠商同等或略高的位置了,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心態(tài)了。“
理性中還帶著幾絲嘲諷。足見,“苦秦久矣”的OEM們實在太憋屈了,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發(fā)泄的機會,怎能不珍惜?
不過,由于公開的信息有限,EyeQ5究竟能開放到何種程度(技術(shù)、商業(yè)),外界并不清楚,因此,也有一些人滿腹狐疑。
一位AI芯片產(chǎn)業(yè)資深人士說:“?ASIC的可編程,應(yīng)該是只能局部點滴修改算法,這就涉及到功耗與設(shè)計冗余問題。在算法還沒有強健到很自如地適應(yīng)場景的情況下,只能在功耗與靈活性之間求平衡。如果ASIC能靈活編程了,那可能又回到GPU的老路。”
一位全球自動駕駛芯片產(chǎn)業(yè)的權(quán)威人士則說:“Mobileye走向開放是大勢所趨。但如果開放,一定會損失系統(tǒng)效率,所以,關(guān)鍵是在哪一層開放?開放什么?我估計Mobileye對于比較有優(yōu)勢的視覺感知,會走封閉路線,而對于多傳感器融合和路徑規(guī)劃,更加復(fù)雜,更加難以標準化,會走向開放。”
這位權(quán)威人士還說:“這種拿捏和取舍與OEM的需求的契合度怎么樣,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guān)鍵。”
此外,Mobileye的企業(yè)文化也被認為是一大挑戰(zhàn)。“長期以來,Mobileye在跟OEM合作時的姿態(tài)都比較封閉,這種封閉的文化,不是大boss發(fā)一個紅頭文件就可以改過來的。”
叄
還有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是,Mobibleye既然早已經(jīng)意識到了開放是趨勢,為什么不將EyeQ3和EyeQ4開放,只有到了EyeQ5才開放?
國內(nèi)某頂級自動駕駛公司創(chuàng)始人的解釋是:“EyeQ3和EyeQ4面對的是輔助駕駛(L2-L3)市場,功能比較單一,封閉的系統(tǒng)能帶來更高的效率;但EyeQ5面對全自動駕駛(L4-L5)市場,功能更加復(fù)雜,也不容易標準化,Mobileye一家做不了所有的事情,所以需要開放。”
Mobileye長期以來堅持“第一性原理”,認為既然人類僅靠眼睛就能實現(xiàn)對駕駛環(huán)境的感知,那機器自然因“也可以”,因此,從EyeQ 2到EyeQ3,Mobileye的傳感器方案就鎖定一顆單目攝像頭,算法也是以這一顆單目攝像頭為基礎(chǔ)的。在L1-L2階段,由于人是駕駛主體,系統(tǒng)只是輔助角色,因此,單目攝像頭這種最簡單廉價的方案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
但一旦被用于L3級的自動駕駛汽車上,“Camara Only”的路線就走不通了。比如,全球唯一量產(chǎn)的L3級自動駕駛汽車奧迪A8上,傳感器就使用了激光雷達,芯片除EyeQ3外,還使用了英特爾的FPGA和英偉達的GPU。L3尚且如此,更何況L4呢。
截止目前,大多數(shù)發(fā)力L4級自動駕駛的公司,傳感器方案中都包括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并且,各家使用的傳感器的型號及數(shù)量還不完全相同。在這種情況下,Mobileye如果還是像以前那樣將自己的算法跟芯片打包銷售、并不允許OEM自己寫算法,那其“軟硬一體化”方案有極大的可能無法很好地配合傳感器的工作。
今年年初的CES上,寶馬自動駕駛高級副總裁Elmar Frickenstein在談到寶馬跟Mobileye的合作中,曾經(jīng)意淫:希望可以將我們生產(chǎn)的全自動駕駛系統(tǒng)賣給Waymo或Uber。喂,你確定,這話不是說出來搞笑的嗎?如果 Mobileye依然堅持Camara Only、不用激光雷達、算法不能改,那別人為何要用你的產(chǎn)品?
Mobileye用于支持L4以上自動駕駛的芯片,正是EyeQ5。如果EyeQ5依然像以前那樣封閉,則全自動駕駛商業(yè)化進程將被它拖累。這樣,Mobileye不僅會得罪完OEM、成為千夫所指,甚至自己也可能被邊緣化。
可以說,EyeQ3和EyeQ4開放與否是可選項,因此,Mobileye選擇了“不開放”;而EyeQ5的開放已經(jīng)成了必選項,Mobileye在不得已之下才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姿態(tài)。
當然,開放,即便一開始并非基于自由意志,而是形勢所迫,在客觀效果上,也仍然以正面為主。最起碼,Mobileye不用太擔心老客戶因為“算法不能改”而去投奔英偉達。
肆
在與EyeQ5相關(guān)的資料中,經(jīng)常會提到“傳感器融合”。比如,最近,Amnon Shashua就說,讓OEM自己去寫算法、做融合。 反而,“第一性原理”、“視覺算法”這些概念提得少了。
5月份,有媒體在親赴以色列耶路撒冷體驗Mobileye的自動駕駛原型車福特Fusion后發(fā)現(xiàn),車的側(cè)身裝了法雷奧的的激光雷達。Amnon Shashua在接受采訪時說,攝像頭依然是主傳感器,激光雷達是被作為冗余設(shè)計的(后融合)。
但無論激光雷達扮演什么角色,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Mobileye這個“第一性原理”的鼻祖,已經(jīng)不再固執(zhí)地堅守自己借以發(fā)家致富的“Camara Only”了。
事實上,至少從2016年8月跟德爾達成關(guān)于L4級自動駕駛系統(tǒng)的深度合作開始,Mobileye的感情天平就逐漸向激光雷達傾斜了——德爾福已經(jīng)在2015年投資了激光雷達公司Quanergy,并在2017年投資了Inoviz與Leddar Tech兩家激光雷達公司。
在跟德爾福的合作中,Mobilye主要負責攝像頭數(shù)據(jù)處理,而德爾福則負責激光雷達的數(shù)據(jù)處理。
Mobileye跟德爾福的合作發(fā)生于特斯拉在佛羅里達州的車禍之后,我們并不清楚他選擇德爾福、傾向于考慮用激光雷達來做冗余,是否受了那起車禍的刺激,但Mobileye對特斯拉的“Camara First”路線越來越不認同,則是不爭的事實。
今年5月份,在一次媒體采訪中,Amnon Shashua毫不掩飾自己對特斯拉自動駕駛方案的批評。他認為,特斯拉僅用一些成本很低廉的傳感器、并且不做冗余,非常危險!
馬斯克和Amnon Shashua都堅持第一性原理,希望基于視覺來實現(xiàn)自動駕駛。區(qū)別在于,特斯拉曾經(jīng)堅持Camara First(在Autopilot 2.0之后改成了以毫米波雷達為主傳感器,現(xiàn)在,車上有8個攝像頭,其中4個已啟用);而Amnon曾堅持“Camara Only”,并且是“Only one Camara”。
曾經(jīng)的”Camara Only”“Only One Camara”居然開始批評“Camara First”“Four Camara”了,這可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同樣信奉“第一性原理”、對標Mobileye的中國公司地平線,也不會像特斯拉那樣固守“Without LiDAR ”。余凱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們從來沒說要僅靠攝像頭來實現(xiàn)自動駕駛,而是在“第一性原理”下,靠攝像頭就達到人類司機的駕駛水平,再去做多傳感器融合。
地平線將在明后兩年推出的第二代、第三代BPU,都支持多傳感器融合。這里的“多傳感器”,顯然包括、甚至重點就是激光雷達。
隨著Mobileye和地平線逐漸擁抱激光雷達,一直固守“No LiDAR”的特斯拉將會越來越孤單。
考慮到Mobileye有可能親自上陣生產(chǎn)雷達和激光雷達(有可能是自己設(shè)計,交給英特爾投資的Aeye或德爾福投資的幾家激光雷達公司代工),我們也許可以解釋為:Amnon Shashua批判特斯拉的Camara First,其實是為了給馬斯克洗腦,以便日后向他推銷自自家激光雷達?
這當然是個玩笑。
Moibleye進軍激光雷達市場的最大意義或許是:將“軟硬一體化”的方案復(fù)制到激光雷達的研發(fā)生產(chǎn)中,從而提升激光雷達的性能,并通過競爭降低價格,進而,讓更多的OEM都能用得起高性能的激光雷達,從而加快L4級自動駕駛汽車量產(chǎn)落地的進程。
L4商業(yè)化越快,Mobileye就能賣出越多的芯片、越多的激光雷達。由于市場的總盤子被做大了,因此,英偉達、地平線等芯片廠商及Velodyne等激光雷達廠商并不會在Mobileye的“無邊界擴張”中受損,反而可能賺得更多——至少,在短期內(nèi)如此。
當然,從長期來看,倘若Mobileye的“改革開放”能真正落實到位,則無論是英偉達等芯片廠商還是Velodyne等激光雷達廠商,以及無數(shù)家的雷達制造商,都可能承受較大的壓力。如果說英偉達迎接這樣的挑戰(zhàn)還是“分內(nèi)之事”的話,被“跨界打劫”的Velondyne等則會無比郁悶——估計跟當美團去做打車時滴滴的心情差不多吧?
當Mobileye跨界去做激光雷達的時候,英偉達會不會跟進?Velodyne等將怎樣防守?這里面一定會有更多精彩的故事發(fā)生。
當然,無論他們之間怎么競爭,對OEM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情——在市場上大玩家增多、競爭更激烈之后,OEM們將有望花更少的錢享受到更好的技術(shù),最終,出行公司、物流公司及普通消費者都會從中受益。
后記:
連堅持“第一性原理”的“鼻祖”Mobileye都要轉(zhuǎn)型為“激光雷達制造商”了,一直堅持”Camara First“”No LiDAR”的特斯拉該怎么辦?
事實上,早在2016年5月份的那次致命事故后不久,特斯拉就被爆出(至少兩次)正在“偷偷摸摸地”在自己的車上裝上Velodyne激光雷達搞測試呢。也有可能,用激光雷達測速,早在事故發(fā)生前就開始而已,只是當時沒被發(fā)現(xiàn)而已。
有意思的是,第一次的目擊者還興奮地將照片與自己看到的“畫面”發(fā)布在了博客上:
“我今天竟然看到了一輛裝著激光雷達的特斯拉!雖然這輛車偽裝得很棒,但我還是懷疑這是特斯拉的測試車!在汽車的后擋風玻璃上還貼著一個巨大的斯坦福大學Logo,這很有可能是斯坦福大學自動駕駛技術(shù)項目與特斯拉進行合作。但是,當我看到這輛汽車駛?cè)胩厮估偛康耐\噲鰰r,我的猜測最終還是被證實了:這并非斯坦福大學的研究項目,不過是特斯拉公司的測試車而已!”
特斯拉有可能是在評估兩套自動駕駛系統(tǒng)——特斯拉的“毫米波雷達+攝像頭”自動駕駛系統(tǒng)方案與采用激光雷達的自動駕駛系統(tǒng)方案究竟哪個更勝一籌。
還有一個不太引入注目的消息是,特斯拉與固態(tài)激光雷達公司Quanergy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2014年5月和12月,硅谷風險投資機構(gòu)Wardenclyffe Partners先后總共向Quanergy的種子輪和A輪投資了4450萬美金,而Wardenclyffe Partners正是特斯拉的早期投資機構(gòu)。
此外,2016年,在GeekCar 舉辦的一次自動駕駛圓桌論壇上, Quanergy 公司中國區(qū)負責人曾透露,Elon Musk 本人經(jīng)常會到訪 Quanergy 位于美國硅谷的總部,并和他們一起聊自動駕駛未來的發(fā)展。
倘若Quanergy這位高管所言屬實,那馬斯克對激光雷達的態(tài)度正是: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特斯拉的“Without LiDAR”這桿紅旗還能抗多久?或許,馬斯克也在等機會,一旦固態(tài)激光雷達技術(shù)成熟并且價格也可承受,特斯拉應(yīng)該就會采用?
千萬別相信馬斯克此前無數(shù)次聲稱過的“不要”,因為,馬斯克一直是在變化的,他在自動駕駛方面的大多數(shù)聲明最終都被證明是可(bu)更(suan)改(shu)的。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