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作為自動駕駛汽車的感知端,發(fā)揮著駕駛員感官的作用。作為傳感器重要部分的激光雷達,在高精度、高分辨率等方面的優(yōu)勢將有效彌補當前以攝像頭為主的視覺傳感器方案的缺陷。然而價格昂貴等問題,使激光雷達方案有效附能自動駕駛并促進行業(yè)高速增長,面臨諸多限制和阻礙。因此,國內外廠商紛紛以降低成本、提高產能作為突破口,力圖讓激光雷達實現商業(yè)化量產的目標。
激光雷達優(yōu)勢有幾何
激光雷達的應用原理與雷達類似,通過發(fā)射和接受激光束,計算激光遇到障礙物的折返時間,分析得出得到目標與設備的相對距離,并測量得到障礙物的輪廓,這些信息經過處理能夠獲得3D環(huán)境地圖,且精度能夠達到厘米級。在自動駕駛層面,激光雷達主要承擔路況檢測、障礙物識別、動態(tài)物體跟蹤和實時定位、地圖創(chuàng)建的任務。
與攝像頭相比,激光雷達能獲取到精度更高的三維信息,而且具備全天時工作的優(yōu)勢(攝像頭受光線影響只能在白天工作);相對于計算機視覺應用所具備圖像識別的功能,激光雷達通過輪廓的測繪也能大致推斷出物體的屬性類別。
與毫米波雷達相較,激光雷達的抗干擾能力更強,精度更高。毫米波是重要的雷達頻段,在部分場合易受干擾,還會發(fā)生衍射現象,使電磁波偏離直線傳播,無法反射回饋給雷達。探測角度方面,毫米波雷達相比多線束的激光雷達也要小些。不過毫米波雷達全天候(除大雨天氣)的適應力要優(yōu)于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按有無機械旋轉部件分類,包括機械激光雷達和固態(tài)激光雷達,在全固態(tài)激光雷達中,又有MEMS、相控陣、面陣等不同的技術路徑。根據線束數量的多少,又可分為單線束激光雷達與多線束激光雷達。相比較而言,固態(tài)激光雷達比機械激光雷達測量精度相對低一些,但整體可滿足路況要求,且尺寸較小,性價比較高,不會破壞外形美觀。更多線束的激光雷達性能更強,但價格更高,尺寸更大,例如Velodyne的高端產品64線激光雷達重達13.2kg,放置在車頂有花盆大小,價格更是在十萬美元之上。因此在滿足自動駕駛需求的基礎上,小型化、廉價化、固態(tài)化也正成為激光雷達的技術發(fā)展趨勢。
推動激光雷達廉價化的嘗試
從自動駕駛的商業(yè)模式來考慮,出行服務的運營商以及上游的供應商可能更容易接受激光雷達,自動駕駛帶來的高利用率以及省去的司機雇用費用能夠為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贏回成本,不過這也必須在激光雷達具備規(guī)模化生產能力的前提下。面向消費者的整車廠卻很難在傳感器方案中加入激光雷達,讓消費者來承擔這一部分費用。從已有的消費者調查中發(fā)現,2016年,六個主要國家的受訪者中總有過半的人數不愿意為先進的車輛技術支付超過500美元的費用(下圖),而且愿意付出的金額可能還會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有消費者期望先進的技術設備能夠在將來成為標準配置,而不至于抬高汽車價格。馬斯克將激光雷達排除在autopilot 2.0之外,便可能存在著這樣的顧慮:上千美元的激光雷達以及這一付出對乘車體驗的提升,會使消費者望而卻步。
激光雷達的供應商正在回應廉價化的問題:激光雷達的領導者Velodyne于年初推出的32線固態(tài)汽車激光雷達Velarray,被期望在次年進入規(guī)?;a之后,將售價控制在幾百美金之內;Quanergy更準備在未來將8線的S3固態(tài)激光雷達的成本降到100美元;裝配在L3級別自動駕駛水平的奧迪A8上的車規(guī)級固態(tài)雷達Scala則是由法雷奧和IBEO提供的。此外也有諸多初創(chuàng)公司如Innoviz(以色列)、LeddarTech(加拿大)在嘗試降低價格。這些公司背后也有博世、英飛凌等頂級供應商參與的影子??梢灶A見的是,汽車作為新的終端,摩爾定律的作用終將推動激光雷達的感知解決方案性能增強,成本降低,而今明兩年將成為它突破成本天花板的關鍵節(jié)點。
[page]
國內廠商也在著力研發(fā)低線束、低成本的激光雷達。北科天繪、禾賽科技、速騰聚創(chuàng)已推出能用于自動駕駛的車載激光雷達產品,鐳神智能的16線激光雷達尚在研發(fā)階段。其他如思嵐科技、北醒光子則分別從機器人、無人機應用出發(fā)研發(fā)激光雷達。其中速騰聚創(chuàng)并不滿足于硬件供應商的角色,推出了“硬件+算法+平臺”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希望通過企業(yè)間合作來加快自動駕駛的商業(yè)化落地。此外,禾賽科技也是軟硬件結合的實踐者。
攝像頭還是激光雷達?兩種方案的博弈過程
在行業(yè)力圖實現激光雷達量產化、低成本化的同時,以攝像頭為主的計算機視覺技術也在同步發(fā)展,提高環(huán)境感知能力。目前雙方的技術還未成熟,因而多傳感器融合、不同傳感器優(yōu)勢互補逐步成為共識,就連堅持視覺路線的特斯拉也被曝出在使用激光雷達進行測試。不過,相比較于計算機視覺技術應用廣泛,技術實現突破的因素更多,激光雷達的驅動力僅在于自動駕駛等少數幾個領域,激光雷達供應商能否捍衛(wèi)在自動駕駛中不可替代的位置,爭取到投資方和Tier1供應商的支持,也需重視未來博弈平衡的過程。
在關鍵技術(如激光雷達的成本、計算機視覺的準確率以及聯網技術)未突破前,“激光雷達還是攝像頭”將繼續(xù)作為縈繞自動駕駛行業(yè)的問題。未來兩種方案齊頭并進,各自為政(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成本相當),抑或結合使用,滿足冗余需求(安全性高但成本也高),都將會成為擺在廠商和消費者面前的共同選擇問題。至于哪種配置方案更好,便要看成本費用、安全性能、使用體驗、汽車保險等各方面因素決定的未來市場接受度給出的答案了。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