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芬蘭研究人員制成首個權威“人體地圖”,詳述人體情緒感覺的部位。從圖中可以得知,快樂能夠讓我們渾身振奮;悲傷是源發(fā)于內(nèi)心的情緒;沮喪時,人體渾身麻木。
某些慣用語如膽怯(英語cold feet,直譯為“腳冷”)在生理學上來講是站得住腳的。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所有情緒都與生理變化息息相關,比如說人在緊張時會手心出汗,在覺得羞愧時臉頰會發(fā)紅,在害怕時會心跳加速。而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Lauri Nummenmaa以及同事們招募了來自芬蘭、瑞典以及臺灣的700名受試者。
除了語言和文化的不同之外,這些受試者對情緒的生理反應都十分接近。
研究人員向700名參加者出示不同的情緒詞語、故事、錄像以及圖片,然后被要求在計算機上的兩個人體輪廓上填色,一個是畫出哪里感覺有所增加,另一個則是哪里的感覺有所減少。研究人員再將所有的圖編在一起。
這聽起來似乎沒有什么科學道理,的確,參加者來自不同地區(qū),他們的職業(yè)不盡相同,這只能說是一次實證研究,沒有標準“情緒測微計”那么實用。但研究人員希望更深入地研究,讓“人體地圖”能夠幫助診斷和治療心境障礙疾病。
看著這些“人體地圖”,你會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每種情緒都會激發(fā)獨一無二的生理反應。只有快樂和愛能夠增加腰部以下身體部位的感覺增加。
悲傷會減少所有器官的感覺,除了心臟以及臉部部分器官。沮喪能夠減少全身的情緒感覺。羞愧能夠激發(fā)頭部和雙頰的感知增加,也會造成心跳以及胃部難受,腿部發(fā)麻。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