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17時,海航一架配備了RNP APCH導航設備的空客A330飛機,運用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的精確導航技術,在三亞鳳凰機場上空進行了驗證飛行后平穩(wěn)降落。機坪上,民航局副局長李健親自為每一位從舷梯走下的機組成員戴上花環(huán)。“三亞鳳凰機場RNP APCH項目實地驗證的成功試飛具有里程碑意義。”李健說,“如果很快完成全國的RNP飛行程序設計,取代現(xiàn)有的傳統(tǒng)非精密進近導航程序,那么中國民航的整體運行安全水平就會上一個新臺階。”
RNP技術
RNP(Required Navigation Performance)是一種精密導航技術,利用飛機自身機載導航設備和全球定位系統(tǒng)引導飛機起降,是目前航空發(fā)達國家競相研究的新課題,是國際民航界公認的未來導航發(fā)展的趨勢,也是中國民航大力推進的一項新技術。
李健告訴記者, RNP又分為RNP AR(特殊授權)和RNP APCH(Approach,即進近)。前者適用于高原和山區(qū)機場,后者則適用于其他一般機場。RNP APCH技術并不復雜,但非常實用,對機載設備和飛行員操作要求不高。目前,我國70%左右的飛機都具備這種能力。這項新技術能夠有效地提高運行安全性,增大空域容量,提升航空公司經(jīng)濟效益,減少政府資金投入。
由于RNP技術依靠衛(wèi)星導航,與傳統(tǒng)導航技術相比,飛機不必過多依賴地面導航設施即可沿著精準定位的航跡飛行,可在能見度較差的條件下安全起降。這樣一來,就能突破機場目前的運行標準限制,減少天氣原因導致的航班延誤、返航現(xiàn)象,增強機場的航空客貨運輸能力,并帶來顯著的經(jīng)濟效益。
RNP新技術一旦運用,旅客的飛行安全將更有保障。同時,航班在較差天氣下也能正常起降,使旅客能享受到更好的航空運輸服務。此外,RNP技術還能減少政府對地面導航臺的投入,節(jié)省開支。
新技術助三亞機場減少延誤
三亞鳳凰機場RNP APCH項目實地驗證的成功試飛,標志著海航將獲得國內首家RNP APCH運行資質。此前,國航、東航曾先后采用RNP APCH技術在綿陽、固原進行過試飛,這些試飛為此次獲得運行批準的實地驗證積累了經(jīng)驗。
三亞機場在運行上一直存在著困難。由于地形原因,三個導航臺中的兩個時常不穩(wěn)定,26號跑道沒有盲降系統(tǒng),天氣條件稍差就無法起降。實施RNP項目后,能降低跑道運行的標準。過去,在云高大于450米的情況下,航班才能使用三亞機場26號跑道著陸,現(xiàn)在這一數(shù)據(jù)變?yōu)?00米。因為天氣原因導致延誤的情況在三亞機場將會大大減少。
據(jù)海航總飛行師關磊介紹,為更好地開展新航行技術的應用工作,海航先后成立了新航行技術推廣應用領導小組和PBN實施小組。目前,海航幾乎所有的飛機都有滿足RNP APCH技術的機載設備。海航有信心在2—3個月內完成人員的培訓。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