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旅游研究院測算,八天雙節(jié)長假,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6.37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665.6億元。
在各地景區(qū)景點爆滿的同時,博物館也成為旅游熱點之一。
雙節(jié)期間,成都博物館在每日限流1.5萬人的措施下,入館人數也依然每天達到最高峰值。兵馬俑、故宮等熱門博物館更是一票難求,故宮博物院門票在節(jié)前便已售罄。
據悉,近年博物館類的文化景點正在出游新趨勢。2019年,中國旅游研究院發(fā)布的調查顯示,2019年春節(jié)期間參觀博物館的游客比例達到40.5%。
與此同時還出現另一趨勢,大量新一代信息技術正被應用于博物館場景內。
以AR為例,杭州良渚博物院在今年雙節(jié)期間引入了智能AR導覽眼鏡,為游客提供可視化的導覽服務。另外,近期全球16個國家級博物館的館長在線分享館藏珍品,吸引了2億觀眾,其在線分享的技術手段也包括AR。
近期將AR應用于博物館的最知名案例莫過于河圖,它與敦煌莫高窟的合作格外吸引眼球。通過地圖、AR等技術,華為將真實世界與數字世界融合在一起。
看了該產品后,有博物館從業(yè)者曾向泰伯網表示,類似技術如果繼續(xù)發(fā)展完善,電影《博物館奇妙夜》里的劇情就有很大希望在博物館空間內實現。
據了解,2017年我國發(fā)布實施《國家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下稱《規(guī)劃》),確定在全國范圍內啟動智慧博物館建設工程,“運用物聯(lián)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lián)等現代信息技術,研發(fā)智慧博物館技術支撐體系、知識組織和‘五覺’虛擬體驗技術。”
國家文物局公布的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5535家博物館,其中山東省567家,總量居全國第一,后四位分別是浙江、河南、陜西、廣東。
據介紹,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涉及很多不同技術手段,但對空間信息產業(yè)而言,其商業(yè)機會主要來自于AR、三維數字模型和室內定位等需求。
AR如上文所述,三維數字模型則是基于文物數據采集與保存的需求。《規(guī)劃》要求推進文物信息化建設,全面推進文物保護、利用、管理、研究信息化整合共享工作,建設國家文物大數據庫。
文物三維建模涉及海量的數據采集,包括館藏文物及各地無法移動的遺跡、遺址。
僅在館藏文物方面,我國就有各類文物3600多萬件/套。公開資料顯示,國家文物局曾公開近400萬件館藏文物信息。即使無法全部覆蓋,僅為這400萬件文物珍品進行三維建模,也是一項巨量工程。
{{item.content}}